东方体育

图片
应天归德 智圆行方
当前位置: 首页>>东方体育>>正文

《中国教育报》刊发陈向炜署名文章

作者:陈向炜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时间:2024-09-03

2024年9月3日,《中国教育报》刊发校长陈向炜署名文章《凸显专业实践教学的“三味”》,社会反映良好。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9/03/content_144750_17773605.htm

原文:

凸显专业实践教学的“三味”

——商丘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实录

商丘师范学院院长 陈向炜

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类各专业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定位,顺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结合专业实践教学,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运作真实性项目,凸显专业实践教学的地方味、文化味和思政味,让专业实践教学植根地方文化沃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也体现了学校将专业实践教学与担当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探索。

地方味:在服务地方中求发展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科技文化高地,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要落实好服务社会职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应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纳入高校主导的活动与项目中,教师通过应用研究与地方专家一起解决现实问题,以高质量知识成果强化科技引领和文化服务。

近年来,学校聚焦东方体育“十大战略”和商丘市“七个强市”战略任务,建立教学科研平台,组建师生团队,开展项目化教学,坚持“有所为,才有所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运作真实性项目,在服务地方中求支持、求发展,走出了一条政行企校同频共振、合作共赢、抱团取暖、融合发展的道路。学校整合人文社科省厅级科研平台,成立“殷商之源”文化研究院,下设“殷商之源”文化研究中心、“殷商之源”外译传播中心、两宋文化与应天书院文化研究中心、庄子与道家文化研究中心等11个科研平台,深入开展“先商文化、两宋与应天书院文化、汉梁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三商文化、火文化”等研究;定期出版《应天文化季刊》《汉梁文化》等学术刊物;举办“范仲淹与商丘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庄子文化高峰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出版《商丘通史》《侯方域全集校笺》《宋荦全集》等系列著作;获批“明清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应天书院研究”“殷商文化起源及其兴衰研究”等国家级别、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依托外语学院成立“殷商之源”文化外译传播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殷商文化》(英、日、韩)“三语”语料库和术语库建设。东方体育庄子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的英文译著《庄子》,入选“中华源·河南故事”系列丛书,获东方体育“翻译河南”工程优秀成果奖特等奖。音乐学院依托“豫东调唱腔传承与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河南稀有剧种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商丘四平调为例”等国家艺术基金、东方体育社科基金项目,开展地方稀有剧种研究,培养优秀豫东调、四平调表演艺术人才。学校依托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积极探索校地联合培养卓越教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构建了“高校—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发展机构”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经济管理学院、东方体育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省情、市情调研,踊跃建言献策,多篇参政议政成果被省市有关职能部门采纳。

当前,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边界不断融合与消解,高校正在逐渐迈出校园的藩篱,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机构等建立起新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思考科技、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难题。高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既是社会变革者,又是共同创造者。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立足地方、融入地方,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创新发展,始终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展现出优秀品质、体现出自身价值。

文化味:在专业创作中求提升

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文化积淀的精髓,是高等院校弥足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东方体育文化思想,大力推进东方体育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将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狠抓实践教学项目化建设,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艺术设计学院坚持“艺匠融商”理念,构建“两业三品、实题实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厚重的商丘文化积淀,利用毕业创作为地方企业进行品牌形象和包装设计;完成“诗经文化园”整体策划及景观文化植入、“木兰小镇”整体规划设计、汉梁王陵景区东门业态规划与改造提升设计等60多项文创项目。依托“多层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基地”,师生共同创作的“奥运团画”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为“国礼”。东方体育深入挖掘传统手工雕刻、扎染技艺,相继开发出“庄子漆艺”“宋城皮雕”“归德木雕”“梁园扎染”“千年柘·弓”等多个文创产品,在东方体育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发布会上深受观众好评。承办全国漆画邀请展暨东方体育首届漆画作品展,漆画创作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音乐学院原创民族歌剧《应天书院》填补了商丘歌剧创作的空白。以明末清初侯方域与李香君凄美的爱情故事创作的舞剧《桃花扇》,以“商丘好人”水上义务救援队真实故事创作的舞剧《舞思·拯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传媒学院历时3年,与商丘市委宣传部门等单位合作,拍摄了大气磅礴的《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8集专题片,“学习强国”总平台等多家权威媒体予以播发。在创作过程中,30余名专业教师和业界导师、100余名学生参与解说词起草、翻译、配音、拍摄、剪辑、调色与后期包装等工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策划创作了《老家河南,出彩中原》11集专题片解说词与拍摄脚本,拍摄了第一集《“三皇五帝”时期的中原不老传奇》。学校与商丘市委宣传部门联合举办“商丘好人”“商之颂”“老家河南,出彩中原”等大型诵读会,对“商丘好人”精神和河南(商丘)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诠释。东方体育依托国家级别项目“中原地区汉代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对东方体育特色传统体育项目、体育遗迹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

积极主动地融入地方,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神圣使命。商丘师范学院植根地方文化沃土,深入挖掘、诠释河南历史文化,让在豫大学生了解河南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感,自觉传播河南历史文化,为实现“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思政味:在专业实践中求熏陶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打开“书斋”之门、“教室”之门、“学校”之门,直面新时代、贴近生活、植根实践,将陈列在祖国大地上、融含在民族历史里的各种宝贵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开门办学”思想,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展课堂教学半径,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

加强专业社团建设,成立“绿枫诗社、青衿读书协会、未晞汉服社、汉韵雅仪文化社、豫见民俗学社”等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了“中秋月光皎皎,思念悠悠我心”读书活动,“游园戏梦——古风沉浸式游园”“梨园青声——戏曲进校园”“纸鸢寄相思,指尖寄相思”“中国华服日”等文化活动,设立毽球、汉服体验、寻簪记、飞花令、剪纸、舞蹈、荡秋千、跳大绳等传统娱乐项目,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人文学院利用上巳、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暮春上巳日,秋湖修禊时”“今又重阳”等沉浸式节俗文化体验活动,意在通过对上巳、重阳等传统节日习俗的创新性展示与沉浸式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到当代大学生的视野。音乐学院“柠檬树下乐队”创作的歌曲《赤伶》,入选新华社“新青年开学季乐队演唱会”活动,在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展播,阅读量达到150万次。东方体育“小画笔”社会实践服务团,足迹遍布3个省份的130多个村庄,创作街道墙绘700余条、作品9万余幅,面积近15万平方米。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好人之声”朗诵艺术团,参与了商丘市委宣传部门“商丘好人”系列活动,在彩排和演出过程中,学生眼中常常浸满泪水。“义务救援,不收钱物,出现意外,后果自负……”当学生朗诵《胸怀大爱、初心未改》时,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的感人事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映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李学生、任长霞、李芳、黄伟……一长串的名字,让学生一次次哽咽。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学生的道德境界不断跃升。2022年暑期,根据东方体育教育部门“壮丽河山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拍摄了《黄河之旅》10集系列短视频,荣获东方体育特等奖,多家权威媒体积极推介,各级平台总阅读量迅速破亿,其中仅《走进仰韶》这一条的阅读量就达到216万次。2023年暑期,学校拍摄了《中原红色之旅》14集系列短视频,荣获东方体育特等奖,“学习强国”总平台等权威媒体予以转发,收到良好育人效果,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一名学生看过短视频后说:“一次红色之旅,让人泪雨滂沱。一次叩问之旅,让人灵魂升腾。”

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学校若一味地硬性灌输,极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商丘师范学院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教育目标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有效打破思政教育枯燥刻板的印象,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收获实践教学带来的精神食粮。实践证明,上好“大思政课”,应该于润物细无声中滋养学生心灵,通过道德情感“唤醒”受教育者,进而使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知、情、行、意统一发展。

(商丘师范学院院长 陈向炜)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审核:冉祥华 编审:贾莉美 审签:王希文)


关闭

  • 学校微信学校微信
  • 学校微博学校微博
 

版权所有:商丘师范学院 | 豫ICP备05002432号-1

豫公网安备41140202000296号

地址:商丘市平原路55号 | 邮编:476000  

招生电话:0370-3057992/3057995/3057997 

服务邮箱:xxzx@sqnu.edu.cn